克敏畫記
最新消息
關於胡克敏
胡克敏簡介
鐵骨翁畫語
生平藝事
作品
天工賦彩
墨彩激盪
墨韻風雅
臨敦煌壁畫
百花圖
手繪瓦當印璽
漾碧軒篆刻
序文 專文 媒體
序文
專文
媒體
回憶錄
師生合照
精品展影片
展場花絮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關於胡克敏
胡克敏簡介
鐵骨翁畫語
生平藝事
作品
天工賦彩
墨彩激盪
墨韻風雅
臨敦煌壁畫
百花圖
手繪瓦當印璽
漾碧軒篆刻
序文 專文 媒體
序文
專文
媒體
回憶錄
師生合照
精品展影片
展場花絮
聯絡我們
克敏畫記
最新消息
關於胡克敏
胡克敏簡介
鐵骨翁畫語
生平藝事
作品
天工賦彩
墨彩激盪
墨韻風雅
臨敦煌壁畫
百花圖
手繪瓦當印璽
漾碧軒篆刻
序文 專文 媒體
序文
專文
媒體
回憶錄
師生合照
精品展影片
展場花絮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關於胡克敏
胡克敏簡介
鐵骨翁畫語
生平藝事
作品
天工賦彩
墨彩激盪
墨韻風雅
臨敦煌壁畫
百花圖
手繪瓦當印璽
漾碧軒篆刻
序文 專文 媒體
序文
專文
媒體
回憶錄
師生合照
精品展影片
展場花絮
聯絡我們
鐵骨翁畫語
01
蓋畫學至獨立之時,山水樹石,梅竹花鳥,均為繪畫題材,描寫方法已非徒求形似、寫實所能滿足,物象之外尤重意境。雖以萬物為對象,決非再現自然,必憑個人學養,表現較實物更為瑰麗、沉雄、拙樸、超脫、秀逸等不同風格之作品,畫中一切,均出己意。宋范中立云:「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
02
雅俗之分,並非徒重水墨而薄色彩,亦非簡筆為雅,工細即俗。工細畫法,較為寫實,易於刻劃;簡筆似能傳神達意,但易流為粗野。若胸中有書卷氣,則無論工簡或丹青,亦不傷於雅,否則淡墨數筆,亦無解於俗也。
清鄒一桂論畫云:「畫忌六氣:一曰俗氣,如村女塗脂;二曰匠氣,工而無韻;三曰火氣,有筆仗而鋒芒太露;四曰草氣,粗率過甚,絕少文雅。五曰閨閣氣,苗條軟弱,全無骨力;六曰蹴黑氣,無知妄作,惡不可耐。」知所避忌,自然典雅矣。
03
國畫花卉題材,繁者如滿堂春色、玉堂富貴、九秋圖等,均聚多種花卉繪於一圖。應擇其堅實之木本花為主,其他為賓,卉草植於樹根石腳,更由四側穿插,奇偶相生,疏密有致,雖繁而條理分明,層次前後俱在,否則堆砌充塞,雜亂無章矣。簡者題材單純,寫卉草以其形小,常為整體,留意天地之位。花木體巨,松、柏、桐、椿等,有寫全景者,勢態最為重要;有寫部分者,常於畫面之外取勢,或由上倒入,或由下上長,或兩側穿入,必留有餘不盡之勢。
04
法無定相,拘泥於法反為法所束縛,南田云:「凡畫花卉,須極生動之致,向背、欹正、烘日、迎風、挹露,各盡其變,但覺清芬拂拂,從紙間寫出乃佳耳。」各盡其變,旨哉是言,僅云花卉之情趣,而法俱在。布局之法能於變化中著眼,避免平板漫團,破碎支離,堆砌排列,棗核蝦鬚。多不厭滿,少不嫌稀,大幅巨構,須得勢態,尺幅扇頁應求筆趣,則經營位置,必能自出新意,不落畦徑矣。
05
昔人曾分論曰,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水法更難。水法者,墨韻之尤者也。古人云「畫成障猶濕」,又云「水墨淋漓」,均墨法實則水法精到之謂。畫品中之潤澤、渾厚、沉雄等,必於水法中求之,而水法仍寓於筆墨之中。工細畫法,賴烘染渲刷之法,以增墨韻;簡筆畫法,落筆便分濃淡深淺,最能表達水墨之趣。
06
魏晉時期汲取域外文化,消化滋長,始能促成唐宋時代藝術之繁榮。元代以後,因前代作品之精純偉大,奉為金科玉律,增長臨摹古人之風習,以古人繩墨為守,故步自封,缺乏創新精神。雖少數有識者,謀求脫出古人畦徑,但大部分墨守古法,款識亦必稱倣某家、法某家,以示畫有來源。美術史家稱此一時期為沉滯時期,沉滯雖非退化,但必待豪俊之士,致力於復興也。
07
清代大家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云:「《易林》云『幽思約帶』,古詩云『衣帶日以緩』;《易林》云『解我胸春』,古詩云『憂心如擣』。用字用句,俱相當而成妙。用筆變化亦宜師之,不可不思也。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攝情生情,均為氣韻。
又云:「筆墨可知也,天機不可知也,規矩可得也,氣韻不可得也,以可知可得者,求夫不可知不可得者,豈易為力哉。」言氣韻之難求。
08
古人云作畫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安排,此拙與醜,非兒童畫之生來自拙,亦非不知繪畫技法者之任意塗抹成醜。必生而熟,熟後還生,生者,筆趣之不同也。由筆端變枯澀為儁爽,重濁為渾厚,怯弱為挺秀。筆法由燦爛之極,轉趨於平淡。此種拙醜筆法,乃如渾金璞玉,別具古趣矣。
藝術作品,非徒悅目,其韻味深長,能經考驗,可為知者道,不求媚世者也。
09
法古而能自出新意,端在變化,能變化始可與言創作。變化非在古人縑素中,移東補西,上下挪動,以成章法之謂。古人丘壑,取之自然,加以營運而成。由師傳及臨古,於繪畫技法已了然於胸,應捨師於人而自出機杼,則造化均為我師,亦均為我用。
石濤云:「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
10
古人作畫設色,往往不拘一格,興之所至,變化乃多。竹為綠色,寫墨竹已為變格,宋蘇東坡更用朱色畫之。色彩與筆墨,最能表達個人性格,無論臨摹或寫生,同一對象,各人所寫,必不相同。於情理法中求變化,在乎平時加以體驗,不必泥守一法也。
11
古人論畫法用筆云:「執筆要恭,落筆要鬆。」恭者凝神一志,意在筆先。鬆可靈活運用,得濃淡乾濕之變,執筆在手,能四面轉動,以附方向與形態之要求。落筆有重如泰山,力透紙背者;有輕如鴻毛,蜻蜓點水之妙者。
前人論書畫,每謂筆筆中鋒,似對中鋒重視與偏好。以畫法論,筆為繪製工具,應視畫面線條之需要而定,不必固執偏好。非但中、側鋒可兼用,於筆鋒之外,筆肚、筆根均可利用。筆為我用,毋使筆用我。
12
古人論畫之著作,多寫山水而略於花鳥。詳論花鳥畫法者,惟鄒一桂所著《小山畫譜》二卷。鄒氏主寫實,重形似。所論以生理為主,運筆次之,頗多獨到與可供揣摩者,惟重形態,以造物為師,較之泥古不化者為勝,究為物象所拘,若能進而師於心,則我為造物,縱橫恣肆,天機韻味,俱在我手,不拘形似,始足與言象外之趣也。
13
水墨興於唐人,概墨分五色,狀物能得象外之趣,與設色畫之調脂研粉、羅青積黛、絢爛綺麗者各極其妙。第水墨多寫山水、竹石、人物,而畫花卉則稀見。東坡稱汴人尹白能之,為賦詩云:造物本無物,忽然非所難。花心起墨暈,春色散毫端……則墨花起於北宋,迄後石田、六如、青藤、白陽均好作墨花或加淡色,無不洗盡纖塵,得其天趣。
主頁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若繼續,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
確認
了解更多